HJ/T 166-2004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PublishTime:2019-09-01 08:33:33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2008-01-28 15:43:20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oi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
( HJ/T 166-2004 2004-12-09实施)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监测制度、制定监测规范”的要求,制定本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主要由布点、样品采集、样品处理、样品测定、环境质量评价、质量保证及附录等部分构成。在每个部分规范了土壤监测的步骤和技术要求,附录均为资料性附录。本规范为首次发布。 |
2004-12-09 点击此处下载word版: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doc |
HJ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HJ/T 166 -2004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oi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2004-12-09发布 2004-12-09实施
国 家 环 境 保 护 总 局 发 布
目次
前言
1范围………………………………………………………………………………………………1
2引用标准…………………………………………………………………………………………1
3术语和定义………………………………………………………………………………………1
4采样准备…………………………………………………………………………………………2
4.1组织准备………………………………………………………………………………………2
4.2资料收集………………………………………………………………………………………3
4.3现场调查………………………………………………………………………………………3
4.4采样器具准备…………………………………………………………………………………3
4.5监测项目与频次………………………………………………………………………………3
5布点与样品数容量………………………………………………………………………………4
5.1“随机”和“等量”原则………………………………………… ……………………… 4
5.2布点方法 …………………………………………………………………………………… 4
5.3基础样品数量…………………………………………………………………………………5
5.4布点数量………………………………………………………………………………………6
6样品采集…………………………………………………………………………………………6
6.1区域环境背景土壤采样………………………………………………………………………7
6.2农田土壤采样…………………………………………………………………10
6.3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监测采样…………………………………………………………11
6.4城市土壤采样 ……………………………………………………………………………13
6.5污染事故监测土壤采样……………………………………………………………………13
7样品流转 ………………………………………………………………………………………14
7.1装运前核对………………………………………………………………………………… 14
7.2运输中防损………………………………………………………………………………… 14
7.3样品交接 ……………………………………………………………………………………14
8样品制备 ………………………………………………………………………………………14
8.1制样工作室要求…………………………………………………………………………… 14
8.2制样工具及容器…………………………………………………………………………… 14
8.3制样程序…………………………………………………………………………………… 16
9样品保存……………………………………………………………………………………… 16
9.1新鲜样品保存……………………………………………………………………………… 16
9.2预留样品…………………………………………………………………………………… 16
9.3分析取用后的剩余样品…………………………………………………………………… 17
9.4保存时间…………………………………………………………………………………… 17
9.5样品库要求………………………………………………………………………………… 17
10土壤分析测定……………………………………………………………………………… 17
10.1测定项目………………………………………………………………………………… 17
10.2 样品处理……………………………………………………………………………………17
10.3分析方法……………………………………………………………………………………18
11分析记录与监测报告…………………………………………………………………………19
11.1分析记录……………………………………………………………………………………19
11.2数据运算……………………………………………………………………………………20
11.3结果表示……………………………………………………………………………………20
11.4监测报告……………………………………………………………………………………20
12土壤环境质量评价……………………………………………………………………………20
12.1污染指数、超标率(倍数)评价…………………………………………………………20
12.2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21
12.3背景值及标准偏差评价……………………………………………………………………21
12.4综合污染指数法……………………………………………………………………………21
13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22
13.1采样、制样质量控制………………………………………………………………………22
13.2实验室内质量控制…………………………………………………………………………22
13.3 实验室间质量控制…………………………………………………………………………25
13.4土壤环境监测误差源剖析…………………………………………………………………25
13.5测定不确定度………………………………………………………………………………26
14主要参考文献…………………………………………………………………………………27
附录A t分布表 ………………………………………………………………………………28
附录B 中国土壤分类…………………………………………………………………………29
附录C 中国土壤区分布………………………………………………………………………31
附录D 土壤样品预处理方法…………………………………………………………………34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监测制度、制定监测规范”的要求,制定本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主要由布点、样品采集、样品处理、样品测定、环境质量评价、质量保证及附录等部分构成。
在每个部分规范了土壤监测的步骤和技术要求,附录均为资料性附录。
本规范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规范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起草。
本规范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解释。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区域土壤背景、农田土壤环境、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土壤污染事故等类型的监测。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本规范中引用而构成本规范的条文。本规范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6266 土壤中氧化稀土总量的测定 对马尿酸偶氮氯膦分光光度法
GB7859 森林土壤pH测定
GB8170 数值修约规则
GB10111 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
GB13198 六种特定多环芳烃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GB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1.1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
GB/T14550 土壤质量 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GB/T17134 土壤质量 总砷的测定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17135 土壤质量 总砷的测定 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17136 土壤质量 总汞的测定 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7137 土壤质量 总铬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7138 土壤质量 铜、锌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7140 土壤质量 铅、镉的测定 KI-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7141 土壤质量 铅、镉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JJF1059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表示
NY/T395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GHZB XX 土壤环境质量调查采样方法导则(报批稿)
GHZB XX 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制样方法(报批稿)
3术语和定义
本规范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3.1 土壤 soil
连续覆被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的疏松物质,是随着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时间因素变化而变化的历史自然体。
3.2 土壤环境 soil environment
地球环境由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大气圈构成,土壤位于该系统的中心,既是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又是各圈层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枢纽。受自然和人为作用,内在或外显的土壤状况称之为土壤环境。
3.3 土壤背景 soil background
区域内很少受人类活动影响和不受或未明显受现代工业污染与破坏的情况下,土壤原来固有的化学组成和元素含量水平。但实际上目前已经很难找到不受人类活动和污染影响的土壤,只能去找影响尽可能少的土壤。不同自然条件下发育的不同土类或同一种土类发育于不同的母质母岩区,其土壤环境背景值也有明显差异;就是同一地点采集的样品,分析结果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土壤环境背景值是统计性的。
3.4 农田土壤 soil in farmland
用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蔬菜、水果、纤维和糖料作物、油料作物及农区森林、花卉、药材、草料等作物的农业用地土壤。
3.5 监测单元 monitoring unit
按地形—成土母质—土壤类型—环境影响划分的监测区域范围。
3.6 土壤采样点 soil sampling point
监测单元内实施监测采样的地点。
3.7 土壤剖面 soil profile
按土壤特征,将表土竖直向下的土壤平面划分成的不同层面的取样区域,在各层中部位多点取样,等量混匀。或根据研究的目的采取不同层的土壤样品。
3.8 土壤混合样 soil mixture sample
在农田耕作层采集若干点的等量耕作层土壤并经混合均匀后的土壤样品,组成混合样的分点数要在5~20个。
3.9 监测类型 monitoring type
根据土壤监测目的,土壤环境监测有4种主要类型:区域土壤环境背景监测、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监测和土壤污染事故监测。
4采样准备
4.1组织准备
由具有野外调查经验且掌握土壤采样技术规程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采样组,采样前组织学习有关技术文件,了解监测技术规范。
4.2资料收集
收集包括监测区域的交通图、土壤图、地质图、大比例尺地形图等资料,供制作采样工作图和标注采样点位用。
收集包括监测区域土类、成土母质等土壤信息资料。
收集工程建设或生产过程对土壤造成影响的环境研究资料。
收集造成土壤污染事故的主要污染物的毒性、稳定性以及如何消除等资料。
收集土壤历史资料和相应的法律(法规)。
收集监测区域工农业生产及排污、污灌、化肥农药施用情况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气候资料(温度、降水量和蒸发量)、水文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遥感与土壤利用及其演变过程方面的资料等。
4.3现场调查
现场踏勘,将调查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利用,丰富采样工作图的内容。
4.4采样器具准备
4.4.1工具类:铁锹、铁铲、圆状取土钻、螺旋取土钻、竹片以及适合特殊采样要求的工具等。
4.4.2器材类:GPS、罗盘、照相机、胶卷、卷尺、铝盒、样品袋、样品箱等。
4.4.3文具类:样品标签、采样记录表、铅笔、资料夹等。
4.4.4安全防护用品: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药品箱等。
4.4.5采样用车辆
4.5监测项目与频次
监测项目分常规项目、特定项目和选测项目;监测频次与其相应。
常规项目:原则上为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所要求控制的污染物。
特定项目: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未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但根据当地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在土壤中积累较多、对环境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性较强的污染物,或者污染事故对土壤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物质,具体项目由各地自行确定。
选测项目:一般包括新纳入的在土壤中积累较少的污染物、由于环境污染导致土壤性状发生改变的土壤性状指标以及生态环境指标等,由各地自行选择测定。
土壤监测项目与监测频次见表4-1。监测频次原则上按表4-1执行,常规项目可按当地实际适当降低监测频次,但不可低于5年一次,选测项目可按当地实际适当提高监测频次。
表4-1 土壤监测项目与监测频次
项目类别 | 监测项目 | 监测频次 | |
常规项目 | 基本项目 | pH、阳离子交换量 | 每3年一次 农田在夏收或秋收后采样 |
重点项目 | 镉、铬、汞、砷、铅、铜、锌、镍 六六六、滴滴涕 | ||
特定项目(污染事故) | 特征项目 | 及时采样,根据污染物变化趋势决定监测频次 | |
选测项目 | 影响产量项目 | 全盐量、硼、氟、氮、磷、钾等 |
每3年监测一次 农田在夏收或秋收后采样 |
污水灌溉项目 | 氰化物、六价铬、挥发酚、烷基汞、苯并[a]芘、有机质、硫化物、石油类等 | ||
POPs与高毒类农药 | 苯、挥发性卤代烃、有机磷农药、PCB、PAH等 | ||
其他项目 | 结合态铝(酸雨区)、硒、钒、氧化稀土总量、钼、铁、锰、镁、钙、钠、铝、硅、放射性比活度等 |
5布点与样品数容量
5.1“随机”和“等量”原则
样品是由总体中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变异,因此样品与总体之间,既存在同质的“亲缘”关系,样品可作为总体的代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异质性的,差异愈小,样品的代表性愈好;反之亦然。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5.2布点方法
5.2.1简单随机
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5.2.2分块随机
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5.2.3系统随机
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更多内容请下载word版。
热门推荐
-
聚焦 | 科技日报点赞山东: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看山东——合同额大了 转化率高了
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看山东——合同额大了 转化率高了“2022年度,8家试点单位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三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额同比增长50.19%;签订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等产学研合作项目合同额同比增长58.94%;单位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个人达1759人次,合计8934.23万元;股权奖励个人
- 祝您中秋节快乐!
-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关于公布2022年度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名单的通知
鲁工信非公〔2022〕91号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为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十大创新”工作部署,加强产业生态创新建设,按照《山东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022年十大专项行动方案》《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管理办法》,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组织开展了2022年度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建设工作。